荷蘭位于歐洲西部,其西北部分瀕臨北海,海岸線長1075公里,是世界上最早編制和實施海洋空間規劃的國家之一。目前正在實施的海洋空間規劃文件——《北海荷蘭部分政策文件(2016年~2021年)》于2015年獲得批準,由荷蘭基礎設施和環境部負責協調實施,荷蘭部門間主任咨詢委員會提供決策支持。
用海現狀北海是相對較淺的大西洋邊緣海,三面陸地環繞。荷蘭瀕臨北海的部分從海岸延伸到荷蘭大陸架的外緣,共約5.8萬平方公里,約占整個北海面積的1/10。
荷蘭瀕臨北海的部分是世界上最密集的用海區域之一。這里有交錯密布的海運航線、石油和天然氣開采平臺、海上風力發電場以及電纜管道和通信電纜。
近年來,不斷增加的用海活動與需求使當地海洋生態系統面臨威脅,有限的用海空間也促使管理部門認識到科學規劃海洋開發利用活動的重要性。荷蘭實施的海洋空間規劃,以基于生態系統的發展理念,全面管理人類開發利用海洋活動,有效協調了各種用海需求,既保證了海洋生態系統資源和服務的可持續利用,又保護了海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發展歷程2005年,荷蘭住房、空間規劃和環境部首次在《國家空間規劃政策文件》中加入了北海一章,并在此基礎上制訂了《北海綜合管理計劃(2005年~2015年)》。2009年,荷蘭政府出臺了《北海政策文件》。
2014年6月,荷蘭政府宣布制訂一項新的北海政策文件,并于2015年1月至6月向公眾征求意見。2015年,荷蘭政府批準實施了《北海荷蘭部分政策文件(2016年~2021年)》。
北海荷蘭部分政策文件本身并不是法律文件,而是屬于《國家水務計劃(2016年~2021年)》的一個附件。這份文件使得國家水務計劃主要文本中所描述的政策更為具體化,并為海洋空間規劃提供了遠景框架。
同時,北海荷蘭部分政策文件也是《北海空間議程2050年》的重要補充。《北海空間議程2050年》作為荷蘭政府對歐盟委員會“藍色增長”戰略規劃的回應,為荷蘭海洋和海事政策提供了實施框架。
主要內容荷蘭海洋空間規劃內容主要包括6個方面:一是荷蘭海域的地理環境特征、用海現狀、社會及法律背景以及咨詢過程。二是規劃的長期愿景,主要依據是《北海空間議程2050年》。三是海洋生態系統保護政策、各用海類型現狀、發展愿景以及相應的政策規范。四是通過分析社會需求實施相應的補充政策,用于有效規劃北海區域。五是針對海域使用申請,提供有效的評估框架。六是空間規劃過程中的國際合作。
海洋空間規劃目標荷蘭海洋空間規劃從環境、經濟、社會和安全等方面設置了具體目標。
環境目標:以清潔、健康和富饒的海洋為愿景,達到海洋生態系統和環境質量的國際標準。通過綜合策略,為生態系統恢復創造條件。
經濟目標:海洋空間規劃重點對與國家利益相關的海域用途進行了空間分區,具體考慮了可再生能源、砂石開采與電纜管道用海的沖突。例如劃分出足夠的空間發展經濟,到2023年實現4450兆瓦的海上風力發電量。
社會目標:對水下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管理,收集更多的考古遺跡資料信息。鼓勵旅游休閑管理部門與利益相關者建立伙伴關系,并就海洋空間規劃影響充分討論。
安全目標:分為航運安全目標、資源開發安全目標和軍事防御安全目標。確保風電場的設計遠離航道;建立采礦平臺無障礙安全區,以保證船只通行和飛機降落安全;確保足夠的軍事用海,保證國家安全。
規劃特點一是跨國界的咨詢。荷蘭是《保護東北大西洋海洋環境公約》締約國之一,在起草北海荷蘭部分海洋空間規劃時,荷蘭與比利時、瑞典、丹麥、德國和法國等國進行了討論與磋商。
二是利益相關者參與。按照相關規定,海洋空間規劃利益相關者可以通過荷蘭眾議院的相關機制對海洋空間規劃政策提出建議或意見,有關海洋管理和海洋空間規劃的政府信息都已在專門網站上公布。
三是對氣候變化影響的適應性。荷蘭海洋空間規劃充分考慮了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海洋防災減災等應對氣候變化議題。
四是海陸交互作用。海洋與陸地有著緊密聯系,荷蘭海洋空間規劃在起草中就明確將海陸交互作用納入政策考量,其中央政府還聯合各省、市和區的相關部門開展了海陸交互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