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冷凍蝦夷扇貝肉對美出口價格在2025年1月創下每公斤5111日元(約合34美元)的歷史新高,同比漲幅高達89%。日本財務省數據顯示,當月對美出口量達463噸,同比激增129%,美國市場占據日本扇貝出口總量的42%。
中國自2023年8月全面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后,日本海鮮行業經歷劇烈震蕩。原本占出口量30%的市場瞬間消失。東京貿易商透露,原本供應中國市場的20-30L規格大型扇貝被緊急轉向北美,這一策略立竿見影——2023年9月美國市場份額飆升至50%,盡管后續小幅回落,但今年1月出口額同比暴增332%,達23.7億日元。北美餐飲市場對北海道特級扇貝的狂熱追逐,推動2L、3L規格(單粒20-30克)采購價突破每公斤1萬日元,較禁令前實現翻倍。
供應鏈的精細化運作加速了價格傳導。北海道供應商證實,部分企業開始采用“訂單生產”模式,僅在接到美國采購商需求后才啟動大規格扇貝加工。這種精準對接雖然建立起品質壁壘,卻也催生市場泡沫。
東京經銷商警告,當前價格體系中已出現投機性囤貨現象,中間商大量收購高規格產品待價而沽。不同規格產品的價差正加劇市場失衡——3S級(單粒10克以下)扇貝價格穩定在5000日元,而2L級突破1萬日元,價差達100%。
北海道貿易商分析,廠商為滿足北美需求優先保障大規格產品產能,導致中小型扇貝供應受限,本土市場3S級產品價格自去年冬季以來停滯,而專供北美的M級以上產品月均漲幅維持在15%。
與北美市場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臺灣地區的急速萎縮。2025年1月對臺出口量驟降至100噸,同比暴跌62%,連續三個月出現雙位數跌幅。日本面向東南亞的初級加工品出口量同比下降39%,顯示美國進口商更傾向直接采購成品。泰國憑借成熟的加工體系,獨占了99%的初級加工品出口份額,這種結構性變化正重塑日本海產加工業的全球布局。
行業內部已浮現隱憂。北海道養殖戶為追求大規格產品過度延長養殖周期,導致噴火灣扇貝平均規格較三年前縮小8%,資源透支風險顯現。東京水產研究所數據印證,過度捕撈壓力下,部分海域扇貝生長周期延長了20%。分析師警告,若北美需求回調或中國政策松動,建立在單一市場依賴上的價格體系可能崩塌。當前每公斤逾萬日元的2L級扇貝價格,較2019年水平已溢價380%,這種由地緣政治催生的畸形繁榮,正將日本扇貝產業推向風險與機遇交織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