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青島等沿海地區又受到滸苔的困擾,怎樣才能擺脫困境,化不利為有利?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藻種質庫科研團隊正在進行有益的探索:選育海黍子、銅藻等海洋蔬菜。這些海洋蔬菜除了能走上市民的餐桌,還能改善海洋環境,阻擊滸苔的侵襲。
一粒種子一個產業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逄少軍說,他們正在努力通過最新的生物技術提高我國大宗海洋蔬菜的產業化水平,研發新品種,改變少數海洋蔬菜“統治”餐桌的單一局面。銅藻、海黍子就是正在選育的新種。“海黍子是馬尾藻的一種,長得就跟我們常見的高粱穗一個樣。”逄少軍介紹說,而銅藻幼苗無論從個頭還是形狀,都極像田間地頭生長的薺菜,并且通體褐色,跟金屬銅差不多。這種海洋蔬菜在韓國、日本都有食用的歷史。
在中科院海洋所海藻種質庫里,這些正在選育的海洋蔬菜新種正在培育中,苗種一排排地擺開,各種管子插在里面,負責輸送氧氣等。最有意思的就是銅藻的養殖箱,里面的水流不斷翻滾著,帶動著小小的種苗也在其中一圈圈翻滾,很像是家里用的滾筒洗衣機。逄少軍解釋道:“這是在模擬海洋中水流的環境,對他們的生長是有利的。”逄少軍介紹,目前該種質庫有70種左右的海藻物種,其中大藻20種,海帶、裙帶菜、龍須菜、條斑紫菜、壇紫菜、紅皮藻等大藻已經實現了大規模栽培。
不過,海洋蔬菜栽培面臨著諸多問題。“大宗海洋蔬菜品種現在退化太快。”逄少軍說,一個品種從問世到出現畝產嚴重下滑的時間不到3年,同時缺乏優質高產新品種。逄少軍說:“品種培育是個永久的話題,一粒種子可以拯救一個產業,一棵好的海洋蔬菜可以解決眾多人的就業問題,同時為我國人民提供健康的海洋食品。”逄少軍和團隊正在致力解決這個問題。目前海藻種質庫科研團隊正在和企業合作,利用雜種優勢原理培育海帶、裙帶菜等大宗海洋蔬菜的新品種,并取得了很好的進展,新的高產、抗逆海帶、裙帶菜品種即將問世。
海洋蔬菜前景可觀
“別看銅藻幼苗現在這么小,它可以長到10多米長。”逄少軍說,由此可見海洋蔬菜的產量是非常可觀的。不僅如此,海藻的經濟價值也很高,據了解,這些新開發的海洋蔬菜富含豐富的營養和微量元素,藥用價值極高,對于增強人體免疫力、抗腫瘤、預防心血管疾病等具有重要作用。這些海洋蔬菜推向市場后的售價都很高。
該種質庫科研團隊還將負責研究如何合理培育海洋蔬菜。“跟傳統的農業一樣,海洋蔬菜的種植需要有科學的農業生產技術支持,如合理密植等技術。”逄少軍說,海洋蔬菜栽培的基質是流動的水,不同于高等植物的土壤。海洋蔬菜都有一個假根,生長出來牢牢地抓住巖石,人工栽培則讓這些假根附著在繩子等基質上。在海水這一基質中,高密度栽培個體之間碳的吸收、營養鹽的供需關系、光照的分配和株產量、經濟性質的關聯性如何等都需要考慮,并且不同海域條件都不相同。
“滸口奪食”改善海洋環境
逄少軍說,在沿海種植海洋蔬菜,不僅能產生經濟效益,還對海洋環境改善有促進作用。大規模栽培海洋蔬菜可以有效改善近海生態環境,更加有利于其他海洋水產品的養殖,同時有效降低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平。
“就像種樹能清新空氣一樣,在海里種植海洋蔬菜能改善海水富營養化的情況。”逄少軍還說,海洋蔬菜在生長的過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氮、磷等,降低這些營養鹽的濃度。而依賴這些營養鹽迅速繁殖的還有困擾沿海城市的滸苔,海洋蔬菜能搶奪滸苔的“食物”,就遏制了滸苔的迅速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