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2019年度山東省科技創新大會在濟南召開,表彰為山東省科技創新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蔣增杰研究員團隊領銜完成的“淺海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模式的創建與應用”成果榮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9年我國海水養殖產量2065萬噸,約占海水產品總產量的63%,是我國海洋漁業的支柱產業和沿海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增加優質動物蛋白供應、優化國民膳食結構、保障食物安全和促進全球水產品有效供給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淺海是海水養殖的主戰場,其養殖產量約占海水養殖總產量的60%,在我國海水養殖業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淺海養殖在快速發展的同時,面臨著超容量養殖、養殖方式粗放和生產效率低下等諸多的問題和挑戰,探索和實踐“高效、優質、生態、健康、安全”的現代海水養殖模式是淺海養殖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該成果針對制約淺海養殖可持續發展的技術瓶頸和產業“痛點”,以“綠色發展”新理念為引領,在國家貝類產業技術體系、973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課題支持下,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榮成楮島水產有限公司、威海長青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東宏業食品有限公司和青島龍盤海洋生態養殖有限公司聯合攻關與技術創新,構建了淺海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理論體系,闡明了養殖生態系統中個體-群落-生態系統水平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研發并應用了養殖容量動態評估和養殖系統健康評價技術,創建了淺海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技術;開發了“貝-藻-參”、“魚-貝-藻”等淺海筏式、底播多種形式的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模式,并在山東、河北、浙江等多地實現了產業化應用和推廣,為保障淺海養殖業的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引領了我國乃至世界海水養殖業的發展方向。
該項目共發表論文64篇(SCI收錄26篇),參編專著6部,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5項、實用新型專利11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1項,獲批了鮑、海參、海帶3個有機產品認證和2處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項目實施期間累計應用推廣面積110000公頃,新增銷售額154.0億元,近3年新增利潤27.02億元,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顯著。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組織了多次國際培訓,培訓國際學員130余人次,將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模式成功實現產業化的經驗輸出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世界海水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
成果背景: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IMTA)是“桑基魚塘”的現代新發展,是現代綠色海水養殖模式的典范:從生態系統水平上探討不同營養層次生物開發利用,綜合生態系統多種服務功能(如食物供給、生態服務等),尋求最佳養殖產出,為氣候調節及文化服務做貢獻。典型的成果案例是山東桑溝灣實施的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是一種實現養殖系統能量高效利用、改善水質、提高蛋白質產量、擴大近海海域養殖容納量的有效途徑,還有助于緩解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國內外多項不同方法的研究證實,桑溝灣規模化養殖30多年后,水質和沉積環境質量均為一類。

圖1 國際專家現場考察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

圖2 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證書

圖3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近海生態養殖創新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