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20日訊 今天,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北斗”號科考船從青島奧帆中心碼頭出發,前往黃海進行漁業資源與棲息環境調查。

本航次預計作業時間為8月20日至9月13日,共設置調查站位61站,主要調查黃海漁業生物和魚卵與仔稚魚的種類組成、數量分布特征,評估黃海漁業資源生物量及主要漁業經濟種類的資源量,掌握主要漁業種類的產卵場及索餌場分布、繁殖生物學特征變化,評估黃海水域的產卵場功能與資源補充能力;調查黃海漁業環境特征,包括溫度、鹽度、溶解氧、營養鹽、pH值等,評價漁業環境質量;綜合評估黃海漁業資源及主要漁業種類可捕量,分析漁業資源變動情況與捕撈承載力,提出漁業資源養護與管理建議。
本航次首席科學家滕廣亮博士介紹,本航次旨在掌握黃海漁業資源結構、種類組成和主要經濟種類生物學特性、數量分布、洄游規律、生物量及可捕量等,調查成果將為黃渤海漁業資源評估方法優化、生態漁業模式研發、限額捕撈管理及各項養護措施制定與完善提供科學依據。

今年是“北斗”號功勛調查船服役40周年。“北斗”號是由挪威政府建造并贈送給中國政府的漁業資源調查船,1984年到達青島港,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管理使用。40年來,“北斗”號為摸清我國海洋生物資源狀況、促進海洋漁業發展等提供了國際公認的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