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人類依靠氧氣為生,海洋也離不開氧氣。然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近日發布的《海洋脫氧是所有人的問題:原因、影響、后果和解決方案》顯示,由氣候變化和營養污染導致的海洋缺氧面積正在持續擴大,已由20世紀60年代的45處低氧海域,增加到700處。報告同時警告稱,缺氧將改變海洋生物的平衡,破壞海洋生態系統,最終影響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據悉,該報告是迄今為止國際上規模最大的同行評議研究,探討了海洋缺氧的原因、影響和可能的解決方案。
“現在,全球海洋氧氣濃度比過去下降了2%左右。這一比例看起來似乎不高,卻會產生巨大的影響。”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全球海洋和極地項目總監明娜·埃普斯說。
報告指出,海洋缺氧將會對海洋生物多樣性、重要的商業魚類種群數量以及脆弱的瀕危物種生存構成威脅,也會對海洋生物棲息地造成影響。“我們看到的一些海洋生物種群發生遷移的現象,大多與海洋缺氧密切相關。”明娜·埃普斯說。
報告發現,海洋缺氧對金槍魚、馬林魚、鯊魚等魚類構成了嚴重威脅。這些魚類因體型較大而對氧氣的需求更多,因而一旦氧氣含量降低就將影響其生存。
海洋吸收了全球1/4的化學燃料排放,但隨著全球能源需求的增加,海洋的吸收能力恐將達到飽和。報告指出,依照目前的趨勢,到2100年,全球海洋氧氣濃度將繼續下降3%~4%。
但報告指出,缺氧大多發生在海面以下1000米范圍內,該區域是海洋含氧量最為豐富的區域。
“這份報告告訴我們,氣候變化的危害正在海洋中集中顯現。”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代理總干事格蕾泰爾·艾吉拉說,“隨著海洋缺氧的加劇,海洋生態平衡正在變得混亂無序。”
報告顯示,海洋缺氧已經改變了海洋生態平衡,損害著食物鏈中的相關物種。這些海洋生物占到全球捕撈魚類種群的1/5,且隨著洋流流動,海洋缺氧正在向海岸帶侵襲。相比大洋,靠近陸地的海域對缺氧更為敏感,也更脆弱,將直接影響數以百萬人的生計。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的世界自然棲息地評估報告顯示,人類活動正在威脅生物存在,導致約100萬物種走向滅絕。對海洋生物來說,海水變暖、過度捕撈以及塑料污染也是它們面臨的主要威脅。
世界氣象組織近日發布的報告顯示,由于人類溫室氣體排放,全球海洋酸化程度比工業革命前上升了26%。“海洋缺氧正在威脅海洋生態系統,而這些系統也正在遭受海水變暖和酸化的威脅。”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高級海洋科學顧問丹·拉弗萊說,“要阻止海洋缺氧區域的擴張和蔓延,我們就必須停止溫室氣體排放,以及阻止來自農業等的營養污染。”
報告同時發現,海岸帶污染對海洋含氧量產生了重要影響。相關肥料和農業排放物促進了藻類的生長,隨著藻類的分解和腐爛,最終加劇了對氧氣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