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藍色經濟企業家國際論壇”在深圳舉辦,并取得多項成果。國際世界集團總裁、國際知名社會活動家、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姜·埃·瓦洛里教授在會上提出,中國在藍色產業領域的發展已經走到了世界前列水平,歐洲應與中國做好“藍色”生意。
“藍色”產業,尤其是高端“藍色”產業,是當下和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之一。能源、高速交通、稀有金屬、海水淡化加工、DNA的研究和醫學應用,還有石油以及各種形式的(傳統和非傳統)食物等來自海洋的產品將會越來越多,它們將成為未來新技術革命的中心。
姜·埃·瓦洛里說,中國目前主導著藍色經濟的所有領域。中國的域外水上捕撈占全球產品的44%,海洋捕撈占全球的52%,海洋風能占全球的20%,世界上最活躍的港口有50%在中國。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海洋養殖國。在海底探礦方面,中國已經展開行動的深海區是瑞士國土面積的4倍。從“十三五”規劃開始,藍色經濟成為中國經濟GDP中持續增長的組成部分。
當下,中國正在走一條新的“發展之路”,即從過去的快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同時環境、社會、生態和技術各要素齊頭并進。這條道路并不是對資本主義的平庸模仿,而是完全開放、以市場標準為導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環境保護為基礎的發展之路。
中國一直以來都對藍色經濟、對技術創新抱有極大的熱情。例如2011年建立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4年后山東建立了一個綜合的海洋經濟系統, 2020年將形成富有高技術含量的大型藍色生態經濟機制。2012年設立的青島藍色硅谷核心區將使青島成為一個擁有海洋新科技的城市。此外,中國在其他地區建立了多個海洋生物保護區和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
如今,中國的海洋高科技技術已走在了世界前列,例如“蛟龍探海”“雪龍探極”項目,以及新一代海洋實時觀測系統(Argo)計劃,中國Argo計劃布放的剖面浮標幾乎覆蓋了從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南大洋等)到重要邊緣海(如日本海、地中海和南海等)的全球深海大洋區域。
未來,中國將擁有一個集科學研究和資源均衡利用于一體的海洋經濟體系。未來十年,中國將在深水養殖、海洋衛星通信、海洋生物醫學、高科技海水淡化、海底礦物勘探、海上石油勘探、海洋醫療材料研究、海上可再生能源等領域大有可為。
而在歐洲,藍色經濟體系仍處于發展階段,規模仍然很小,2017年整個行業的營業額為6580億歐元,毛利潤約為743億歐元,歐盟28國從事海洋經濟行業的人數僅為400萬。
歐洲如今開展的海洋經濟活動仍以傳統行業為主,包括海洋旅游及其服務行業、標準化的生物技術研制等。歐盟的沿海旅游業占所有“藍色”就業崗位的54%,其余海洋產業的增長非常緩慢甚至停滯。
姜·埃·瓦洛里說,藍色經濟是能夠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全球性項目,而歐盟不是中國的藍色競爭者,而是能夠共同整合海洋職能和生物資源的合作者。中歐合作符合“一帶一路”的深層理念,即在符合市場規則的同時互利共贏,和諧發展。
“因此,我認為歐洲必須與中國做好‘藍色’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