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來自東盟各國的主管環境或自然資源的部長近日在泰國曼谷舉行部長級會議,討論海洋資源以及海洋垃圾問題。會后,東盟部長發表聯合聲明,指出各國認識到海洋垃圾多數來自陸地,高度憂慮海洋垃圾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環境、社會、健康和經濟帶來的影響。并呼吁各國要開展合作,減少海洋垃圾。部長們同時就“東盟治理海洋垃圾的曼谷宣言”以及制訂相應的行動計劃達成一致意見,同意提交6月的東盟峰會通過。
加強應對海洋垃圾污染
會議主席、泰國自然資源與環境部部長素拉沙·甘乍那拉說,東盟將就治理海洋垃圾污染的相關行動進行詳細討論與磋商,并推動各國制訂具體行動計劃。
他表示,東盟治理海洋垃圾的曼谷宣言將是東盟就海洋垃圾治理達成的首份協議,展現了東盟應對海洋垃圾問題的決心。“我們已就治理海洋垃圾問題進行了富有成效的討論,每位東盟國家代表都贊同就提高垃圾管理水平和阻止陸源污染入海采取有力措施。”素拉沙·甘乍那拉說。
會上,東盟各國代表還介紹了本國處理陸上和海洋垃圾相關措施,并分享了治理經驗和方法。下一步,東盟還將就海洋垃圾治理舉行系列會議,用于推動起草和制訂行動計劃與路線圖。
東盟同時宣布,將在印度尼西亞建立東盟海洋垃圾知識中心,用于收集東盟地區海洋垃圾污染信息,推動垃圾治理新技術研發,制定減少垃圾入海的應對措施等。此外,東盟還將在泰國建立該中心的分中心,用于監測湄公河流域垃圾污染,減少垃圾入海。
作為本次會議主辦國,泰國政府表示正在努力應對海洋垃圾問題,計劃在2027年前減少50%的海洋垃圾。泰國總理巴育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泰國海域中80%的垃圾來自陸地,為此泰國在垃圾治理上采取了諸多積極措施,例如2018年6月,泰國建立了全國性的塑料物流數據庫,用于加強對塑料產品的監控。
聲明受到普遍歡迎
東盟秘書長林玉輝對本次會議各國達成的一致意見表示贊賞,并呼吁應開展更為廣泛和緊密的合作,共同治理海洋垃圾。他說,東盟擁有漫長和美麗的海岸線,豐富的海洋資源和濱海旅游業為東盟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了持續動力。
據統計,19%的東盟地區GDP來自海洋產業。然而,由于大量塑料垃圾傾倒海洋,嚴重污染了海洋環境,漁業和旅游業也面臨嚴重威脅。林玉輝說,海洋垃圾具有跨區域、跨國界流動的特點,應聯合各相關利益攸關者共同治理。
本次東盟部長聯合聲明也受到了環保人士的歡迎。全球焚燒工藝聯盟成員伯烏·貝肯古伊斯表示,聲明顯示了東盟國家對海洋塑料垃圾治理急迫性的普遍認同,希望盡快獲得政府批準并制訂具體行動計劃。
香港城市大學環境科學助理教授丹尼·馬克表示,該聲明只是東盟防治海洋垃圾邁出的第一步,未來仍需要采取更多措施以有效改善海洋環境。
東盟成海洋垃圾重災區
近年來,海洋垃圾污染形勢愈加嚴峻。據統計,全球每年有800萬噸塑料垃圾流入海洋,自1950以來已有1.5億噸垃圾流入海洋。80%的海洋垃圾來自陸地,90%的海洋垃圾來自地球上的10條主要河流,其中8條位于亞洲。因此,亞太地區的海洋垃圾防治受到了各方關注。
根據環保組織海洋保護聯盟的統計,受制于垃圾處理基礎設施的缺乏和投入力度不足,東盟國家中的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是亞洲陸地垃圾入海較為嚴重的國家,成為海洋垃圾污染的重災區。尤其是自2018年中國宣布“洋垃圾”禁令后,馬來西亞、泰國等東盟國家成為西方國家垃圾出口的重要目的地。據統計,僅2018年1月~7月,馬來西亞就進口了45.6萬噸塑料廢物,與2016年全年16.8萬噸以及2017年的31.6萬噸的進口量相比,呈現出顯著增加的趨勢。
目前,海洋垃圾治理問題已引起東盟的重視。就洋垃圾進口問題,東盟各國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禁止或減少塑料垃圾進口。馬來西亞政府日前宣布將對塑料廢物實行永久禁令,越南政府宣布停止發放進口塑料廢物的執照,泰國政府則將于2021年停止進口塑料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