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月22日~25日,一年一度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在瑞士小鎮達沃斯開幕。各國政商界領袖圍繞“全球化4.0:打造第4次工業革命時代的全球結構”主題,共商企業、政府乃至國際層面的治理方式和合作新框架。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在當前全球面臨的環境挑戰中,海洋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而,有關海洋的議題也成為本次論壇各方人士關注的焦點。論壇上,相關與會人士就氣候變化與海洋的關系、海洋塑料垃圾污染以及非法捕撈等海洋治理議題進行了深入交流與探討。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傾聽來自世界經濟論壇上的“海洋聲音”。
應對氣候變化與海洋密切相關
氣候變化議題是本次論壇的一大焦點,吸引了各方的關注。各國政要及國際組織領導人就應對氣候變化與海洋環境保護的緊密聯系闡述了看法,呼吁加強海洋環境保護,以應對氣候變化,進而推動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本次論壇同期召開了名為“全球變暖對世界經濟影響”的研討會。世界銀行首席執行官克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在會上說:“如果全球氣溫上升2.5℃,全球GDP將減少15%。如果上升3℃,我們將喪失25%的GDP。”她認為,全球目前最需要做的就是減少政府補貼,以削減化石燃料排放。“與過去相比,我們已減少了一半的政府補貼,但仍需要繼續減少高達3000億美元的政府補貼資金,而且速度要快。”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表示,今年6月,日本大阪將舉辦G20峰會,其中一項重要議題就是應對氣候變化。他認為,未來有關綠色地球與藍色海洋領域的投資將具有經濟價值,也將成為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引擎。
越南總理阮春福表示,當前各國應在海洋管理上取得突破,特別是在海洋調查數據資源分配和轉移方面,需要加強合作,以應對氣候變化、海平面上升等帶來的挑戰。正在發生的第4次工業革命為包括海洋在內的多領域發展帶來了機遇,為此,他建議建立海洋數據共享全球網絡機制,舉辦公私伙伴關系論壇,通過共享數據和經驗、建立合作、轉移技術,吸引更多利益相關方加入,進而提高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能力。
美國前國務卿克里表示,全球海洋正面臨著眾多威脅,且呈現明顯的加重趨勢。海洋問題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應對氣候變化離不開解決海洋問題,解決海洋問題同樣需要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近期格陵蘭政府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在格陵蘭島,每天有高達8600萬噸的海冰崩塌,致使格陵蘭冰蓋厚度逐漸減少,并且無法得到有效補充。目前北極海冰融化速度是10年前的4倍,且速度仍在增加。克里就此表示,在擔任美國國務卿期間,他到訪過包括格陵蘭島在內的北極地區以及南極大陸,親眼目睹了氣候變化對南北極和海洋的影響。為此,他呼吁國際社會立即采取行動,推廣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以有效應對氣候變化。
美國前副總統戈爾說,海洋問題已經成為“全面爆發的全球緊急事件”,例如極端天氣事件頻發,海洋低氧區大面積出現導致食物短缺,重要魚類被迫遷徙乃至死亡,而且其影響已不僅僅局限在海洋。
推動建立塑料循環經濟
本次世界經濟論壇上,海洋塑料垃圾污染同樣受到各方關注,來自多個國家以及相關國際組織的人士聚集一起,探討塑料垃圾污染防治與建立塑料循環經濟,呼吁企業、消費者和政策制定者攜手共同解決這一日漸嚴峻的全球海洋治理難題。
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成員希瑟·柯德威就海洋塑料垃圾防治形勢闡述了觀點。他說,塑料產品難以處理,可以保持數百年乃至千年不降解,目前全球只有9%的塑料產品實現了循環利用,因而海洋塑料垃圾污染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
相關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800萬噸的塑料垃圾流入海洋,每年有10萬只海洋動物因吞食塑料或者相關傷害而死亡。如果不加以改變,到2050年全球海洋塑料垃圾的重量將超過魚類重量。
安倍晉三表示,科學家已在太平洋深處檢測出高濃度的多氯聯苯等有害物質,專家分析稱這與微塑料污染有關。為此,他將在大阪G20峰會上致力于推動建立一項國際共識,以減少塑料垃圾排入海洋。
與此同時,相關企業代表就塑料垃圾回收利用成本以及經濟效益表達了關切。美國泰瑞環保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湯姆·薩奇說,他對解決塑料垃圾污染問題充滿信心,但解決方法有賴于正在發展中的塑料垃圾處理商業運作模式。“我們需要讓塑料垃圾回收利用變得有利可圖。”
聯合國秘書長海洋特使彼得·湯姆森認為,解決塑料垃圾污染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應采用多種措施相結合的方式加以綜合治理,每一個人以及國際組織都應努力,齊心協力應對海洋塑料垃圾污染。
相關國家管理部門以及跨國企業也在論壇上宣布將采取措施減少塑料產品。越南自然資源和環境部部長表示,越南將制定固態廢物管理政策,建立塑料廢物進口管理點,下撥資金支持塑料垃圾回收利用項目,并將建立垃圾處理新標準,以及與相關國內外企業、科研機構開展塑料垃圾處理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法國生態、可持續發展和能源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法國將循環經濟置于經濟發展優先地位,未來將禁止本國餐飲業使用一次性塑料產品。
同時,一些跨國企業宣布將減少生產塑料產品。瑞士食品企業雀巢公司承諾到2025年,將實現產品包裝100%可回收。美國百事公司宣布到2030年,歐洲地區生產的可樂瓶將使用50%的可回收塑料。美國可口可樂公司承諾到2030年,實現全球產品包裝100%回收與循環利用。
各方攜手打擊非法捕撈
目前,非法捕撈問題嚴重威脅著全球海洋漁業的健康發展,打擊非法捕撈成為近年來國際海洋漁業管理領域的重要議題之一。
美國斯坦福大學海洋解決方案中心主任吉姆·利普說,非法捕撈活動對全球經濟社會發展構成巨大威脅,其危害主要表現在4點:
一是非法捕撈活動造成巨額經濟損失,并威脅人類食品安全。據估測,全球有10億人口以魚類作為主要蛋白質來源,而在一些國家,高達1/3的漁獲物來自于非法捕撈活動。非法的、不報告的、不受管制的捕撈活動在削弱政府管理漁業資源能力的同時,也傷害了其他合法捕撈者的經濟利益。
二是非法捕撈活動侵犯人權。一些從事非法捕撈的漁船會雇傭“奴工”,這些人長期被非法囚禁在船上從事捕撈活動,受到嚴厲盤剝甚至危及人身安全。
三是非法捕撈威脅國家及地區安全。一些非法捕撈船只會從事毒品和武器運輸,以及海上賭博。當一些欠發達沿海地區因非法捕撈猖獗造成食物短缺、經濟凋敝乃至社會動蕩時,就會為恐怖主義滋生創造肥沃土壤。近年來,西印度洋和幾內亞灣海盜活動的猖獗,就與外國船只在當地海域大肆從事非法捕撈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
四是非法捕撈活動難以監管。非法捕撈船只往往身份不明,政府部門對其相關信息所知甚少,尤其是對于小島嶼發展中國家來說,管理能力有限卻擁有面積廣大的管轄海域,對于有意躲藏的非法捕撈船只往往難以監控。
與會專家建議,國際社會應從提高監管技術水平和加強國際管理上雙管齊下,打擊非法捕撈活動。一方面,通過在漁船安裝可以衛星定位的追蹤設備,用于監管捕撈活動。另一方面,應呼吁更多的國家加入于2016生效的《港口國措施協定》,建立從漁船到餐桌的全鏈條的水產品捕撈、運輸及消費監督模式,多方攜手共同打擊非法捕撈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