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北極理事會各成員國環境部長在日前結束的第二屆北極生物多樣性大會上一致呼吁,黑碳污染是加速氣候變暖與北極冰川融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各國應努力采取措施,減少黑碳使用及排放。
芬蘭環境部長基莫·蒂利凱寧指出,北極平均升溫速度比全球其他地區快2倍~3倍,因此黑碳污染物排放對環境的影響也更明顯。相對于溫室氣體,黑碳排放周期短,且不會像溫室氣體一樣在大氣環境中累積。然而,黑碳的排放卻會加快海冰融化,對北極生態環境構成威脅。目前,芬蘭已開始采取相關減排措施,包括在海運中使用清潔燃料,加快電力生產設施現代化等。
丹麥環境大臣雅各布·埃勒曼—延森表示,丹麥政府鼓勵更新家用爐灶,并禁止使用超過20年的老舊灶具,以減少家庭碳排放污染。挪威環境大臣奧拉·埃爾韋斯蒂恩也宣布,挪威將于2022年禁止使用化石燃料供暖。
據悉,黑碳是含碳物質(主要是石油、煤、木炭、樹木、柴草、塑料垃圾、動物糞便等)不完全燃燒發生熱解的產物,是一種吸光性物質,可強烈吸收太陽短波輻射,同時釋放紅外輻射,加熱周邊大氣。如果沉降到冰雪表面,就可降低表面反照率,從而有可能加速冰雪消融。因而黑碳研究已成為當前北極科學研究的熱點領域。
此前,美國一個聯合研究團隊曾在《地球物理學研究學報》上發表研究成果認為,黑碳或煙灰對氣候變暖具有較強的影響,其致暖效應大約是頭號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2/3,躍居甲烷之前,超出先前估計的兩倍。
該研究還發現,黑碳是導致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如美國北部、加拿大、歐洲北部和亞洲北部迅速升溫的一個重要原因,它的影響還可延伸至更遠的南方,包括亞洲季風導致降雨模式的變化。這表明,抑制黑碳排放有望顯著減輕區域氣候變化,同時也有益人體健康。
首屆北極生物多樣性大會于2014年舉行,本次會議是時隔4年后北極理事會第二次舉辦。會上,來自26個國家的450名科學家就保護北極環境及生物多樣性等議題進行了探討。美國、俄羅斯、加拿大、芬蘭、瑞典、挪威、丹麥和冰島8個北極理事會成員國的環境部長、北極地區原住民組織以及北極理事會觀察員國的代表出席了會議。芬蘭是北極理事會現任輪值主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