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Intrafish 7月6日報道:世界糧農組織數據顯示,全球人均海產品年消費量創新高,首次超過20公斤。報告稱,全球人均海產品食用量提高與養殖類海產品改善及廢棄物減少有關。數據顯示,養殖類海產品消費量要高于野生類海產品。最新的“全球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顯示,約有三分之一的海產品來自非可持續資源。2014年全球野生捕撈漁獲量9340萬噸,包括內陸水域,比2012年和2013年略有增加。
2014年四大主要捕撈野生海產品為:金槍魚、龍蝦、大蝦和頭足類海產品。自1998年以來阿拉斯加綠青鱈成為最后追捧的海產品。當年全球從事捕撈的漁船達460萬艘,90%的漁船來自亞洲和非洲,漁業從業人員大約5700萬,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員從事養殖業。
2014年全球海產品出口貿易額1480億美元,1976年該數字為80億美元。發展中國家出口貿易額8000億美元,高于肉類、煙草、大米和糖類的出口收益。全球范圍內,中國的養殖業發展迅猛,尼日利亞的養殖產量近20年來增產20倍,智利和印尼的養殖業發展速度也不容小覷,如今,挪威和越南是全球第二和第三大海產品出口國。
六十年代人類食用的海產品比重在野生或養殖類海產品產量中占67%,如今該數字提高至87%。報告稱,提高消費量、改善產業鏈價值、減少廢棄物,增強養殖產量,與推動人類海產品消費能力有直接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