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泰晤士報》網站2月13日報道,在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和克馬德克海溝的海底距海面超過6英里(約合9656米)處捕獲的甲殼類動物體內的工業污染物水平是普通蚯蚓的10倍。報道稱,這種形似小蝦的生物被稱為端足目動物,這些動物脂肪組織中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含量極高。這些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包括多氯聯苯和多溴聯苯醚,這兩種化學物質曾被普遍用做電絕緣體和阻燃劑,但在20世紀80年代遭到禁用。
這些化學物質永遠不會降解,動物一旦接觸將會削弱免疫系統,降低繁殖成功率。虎鯨極易受到多氯聯苯的侵害,這種物質會在虎鯨的鯨脂中累積,有可能造成流產或新生幼鯨夭折。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科學家說,污染物之所以能進入海溝,可能是因為一些污染物附著在塑料微粒上,或沉入海底的動物尸體中含有污染物。這些塑料微粒和動物尸體會成為甲殼類動物和其他食腐動物的食物,這些動物又會成為其他深海生物的食物,如長尾鱈魚、獅子魚以及鼬魚。
報道稱,20世紀30年代至80年代,多氯聯苯的總產量約為130萬噸。時至今日,仍有多氯聯苯從垃圾填埋場、拆毀的建筑物以及老舊工業區中泄漏并流入河流和大海。
研究人員通過從船上向海中投放一個2米高的三腳架進行污染物檢測,這個三腳架被稱為著陸器,沉到海底需4個小時。著陸器帶有餌料,能捕獲海底端足目動物。
12小時至24小時后,科考船上的研究人員向著陸器發射了聲音信號,著陸器隨后拋下載壓鐵并浮出水面。
研究論文第一作者艾倫·賈米森說,污染物一旦進入海溝就無法再降解或向其他地方擴散,只會慢慢在海底越積越多。他說:“我們仍然將深海視為遙遠的原始之地,認為那里不會受人類影響。但不幸的是,研究表明,這種想法與事實完全相悖。這篇論文最重要的發現就是向世人展示了人類活動的影響之大、范圍之廣。這篇論文也提醒我們,應該將海洋環境視為一個整體,不應該只關注人類涉足的區域。”
賈米森說:“在深海問題上,我們太擅長采取‘眼不見心不煩’的態度,但是漠不關心帶來的后果我們承受不起。深海遠沒有那么遙遠,實際上深海與地表水的關聯非常密切。這意味著,我們扔到海底的東西終有一日會以某種形式重新浮出水面。”
賈米森說,海溝中的海洋生命網既復雜又孤立,使得這些生物更易遭受污染物的永久侵襲,與海洋中的其他區域不同,海溝是“封閉的生態系統”,其中的生物不具有流動性。他說:“我們取樣端足目動物體內的污染物水平與西北太平洋污染最嚴重的工業區類似。我們現在還不知道的是,這個問題會對更大的生態系統產生怎樣的影響,弄清楚這一點將是我們接下來要面對的一個重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