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馬艷霞)4年前捕獲的岱衢族大黃魚,其人工繁育的200萬尾后代于7月12日首次在浙江省寧波市象山港被放流東海。農業部漁業局副局長崔利鋒、農業部東海區漁政局副局長鐘小金、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局長趙利民、寧波市政府副市長徐明夫、寧波市海洋與漁業局局長陳秀忠等出席活動。
岱衢族大黃魚曾是東海最主要的經濟魚類之一,居“四大經濟魚類”之首。2007年,寧波市啟動岱衢族大黃魚野生親本采捕、保活、繁育和種質庫建設項目,并于同年4月成立了“野生岱衢族大黃魚采捕”攻關小組,成功捕獲8尾親魚。經過馴養、促熟、催產和人工繁育,成功培育出子一代岱衢族大黃魚15萬尾,今年進一步成功繁育出全長5厘米以上第2代岱衢族大黃魚340萬尾。為了加快恢復已衰退的岱衢族大黃魚資源,優化水域群落結構,進一步鞏固和擴大生態資源的修復力度,寧波市決定將人工繁育的岱衢族大黃魚苗種大部分用于增殖放流。
今年內,該市還將放流中國對蝦2000萬尾,日本對蝦15000萬尾,毛蚶1000公斤(約1億顆),黑鯛10萬尾,淡水夏花2000萬尾,大規格淡水夏花50萬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