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以下簡稱“海水魚體系”)是農業農村部、財政部2008年首批啟動并在“十三五”期間擴容建設的50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之一,建設依托單位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
為深入推進海鱸“一縣一業”任務實施、服務斗門區海鱸養殖產業發展,7月29日至8月1日,在海水魚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關長濤研究員的帶領下,海鱸種質資源與品種改良崗位、池塘養殖崗位、養殖水環境調控崗位、病毒病防控崗位、海鱸營養需求與飼料崗位、魚品加工崗位、質量安全與營養品質評價崗位、環境脅迫性疾病與綜合防控崗位以及珠海綜合試驗站、天津綜合試驗站等崗位科學家、綜合試驗站站長及團隊成員一行共21人組成專項任務實施推進工作組,趕赴珠海市斗門區開展海鱸養殖產業的系統調研,對接地方政府、科研機構、行業協會和養殖龍頭企業,協同推進海水魚體系服務縣域經濟發展重點任務實施。
海水魚體系專項工作組一行實地走訪了珠海粵順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珠海市之山水產發展有限公司、廣東強競農業集團、珠海斗門區新泗海水產養殖場和珠海市斗門區河口漁業研究所等5家海鱸養殖、加工流通方面的龍頭企業和地方漁業科研機構,同主要負責人就海鱸良種選育、種苗培育、營養飼料、病害防控、智能管控、模式技術和加工流通等方面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進行廣泛而深入的交流,全面梳理了海鱸產業發展面臨的良種缺乏、種苗受限、病害頻發、養殖粗放、效益低迷等難點、堵點、痛點,總結出產業綠色發展的關鍵技術需求,并給出了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為“一縣一業”重點任務實施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會后,海水魚體系首席科學家關長濤研究員為5家龍頭企業授牌并贈送養殖實用技術手冊,旨在打造規范化的海鱸產業技術研發與示范基地,讓參與重點任務實施的崗位科學家、試驗站站長真正扎根于珠海海鱸養殖產業,開展關鍵技術研發與示范推廣,為珠海斗門海鱸全產業鏈的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接地氣”的技術成果。關長濤研究員在采訪中強調,“海鱸是我國重要的養殖品種,希望通過授牌和專項對接活動,促進海水魚體系和龍頭企業的深入合作,從而推動斗門區海鱸產業的綠色高質量發展”。

海水魚體系首席科學家一行在珠海市粵順水產養殖有限公司調研并為示范基地授牌

海水魚體系首席科學家一行在珠海市之山水產發展有限公司調研并為示范基地授牌

海水魚體系首席科學家一行在廣東強競農業集團調研并為示范基地授牌

海水魚體系首席科學家一行在珠海斗門區新泗海水產養殖場調研并為示范基地授牌

海水魚體系首席科學家一行在珠海市斗門區河口漁業研究所調研并為示范基地授牌
在漁業主管部門及行業協會對接方面,海水魚體系與珠海市斗門生態農業管理委員會、廣東省海鱸協會等單位負責人進行了座談,并簽署了產業科技創新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斗門區委常委李叢、斗門生態農業園管理委員會四級調研員李炳秋、斗門生態農業園管理委員會農業科技局局長林樂音、斗門區農業農村局三級主任科員郭炳光、斗門區農業農村局漁業管理股股長王巨峰、廣東省海鱸協會劉強會長以及地方養殖龍頭企業負責人代表參加了座談會,圍繞“白蕉海鱸”產業鏈的產前、產中、產后的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與海水魚體系專家開展了深入交流,提出了打造海鱸養殖產業園區和發展全產業鏈條標準化模式的愿景,希望海水魚體系團隊以產業問題為導向,為制定斗門區海鱸產業科學發展規劃獻計獻策,針對斗門區海鱸產業發展的“卡脖子”痛點和技術需求,重點在海鱸種質溯源及優質苗種培育技術、海鱸高效配合飼料研制與應用、海鱸池塘養殖投入品及水質控制技術、海鱸工程化池塘精養與智能管控技術、海鱸產品流通加工與質量安全技術、海鱸重要病害檢測與生態防控技術、海鱸產業發展模式與經濟分析等方向開展系統的應用基礎研究與共性關鍵技術研發,以新模式、新技術、新成果推動斗門區海鱸產業的模式與技術升級,打造國家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支撐海水魚養殖“一縣一業”發展的樣板工程,實現海鱸全產業鏈的提質增效與綠色高質量發展。

國家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與廣東省海鱸協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國家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與珠海市斗門生態農業園管理委員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海水魚體系此行是踐行“體系搭臺,科企對話”管理機制的一次重要實踐,也是推進“一縣一業”重點任務實施的一項創新舉措。通過集聚海水魚體系優勢科技資源,協同地方政府、行業協會與龍頭企業,搭建集技術研發、成果示范與推廣應用于一體的全產業鏈閉合式產業發展支撐模式,聚焦產業發展的難點和痛點,著眼于從產業的上中下游實施協同攻關,促進新技術、新成果的產出與生產力轉化,為政府決策和頂層設計提供咨詢服務,為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源頭技術創新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