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恰逢第28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國家海洋水產種質資源庫(以下簡稱“海洋庫”)、國家淡水水產種質資源庫(以下簡稱“淡水庫”)2020年度總結與工作推進會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成功召開。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湯高飛副研究員、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委員會副主任莊志猛、中國海洋大學李紅巖教授、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王鴻霞研究員受邀到會指導,海洋庫和淡水庫30家共建、參建單位項目成員代表等共計70余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研計劃處副處長劉永新主持。

黃海水產研究所所長、海洋庫負責人金顯仕研究員致歡迎詞,對科技部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及各共建參建單位長期以來對種質資源庫的支持表示感謝,并向與會領導、專家簡要介紹了黃海水產研究所歷史沿革、機構設置、人才隊伍、科研成果和研究方向等情況,回顧了種質資源庫從項目動議、申報、立項到建設管理和落成竣工的發展歷程。他指出,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召開國家水產種質資源庫工作會議,意義重大,項目組成員要牢牢把握國家大力推動水產種質資源庫建設的歷史機遇,要以高度的使命感、榮譽感和責任感,切實落實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水產種質資源保護、開發與利用的指示精神。

湯高飛副研究員介紹了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建設總體規劃和目標定位,強調要堅持面向科技創新、經濟社會發展等需求,加強優質科技資源有效集成,提升科技資源使用效率,為科學研究、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提供網絡化、社會化的科技資源共享服務。他還分別對圍繞國家戰略需求持續開展重要科技資源的收集、整理、保存工作,科技資源管理與共享服務應用技術研究,資源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具體工作要求。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淡水庫項目負責人劉英杰研究員首先回顧了國家水產種質資源平臺項目的發展歷程,要求大家不忘初心,明確種質資源庫建設的任務目標是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服務科研活動、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和國際交流合作;號召大家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電視電話會議精神,為打好種業翻身仗作出應有貢獻。同時建議種質資源庫要做好未來的發展規劃,建立適用國家水產種質資源庫特色的共享機制,盡快搭建海洋漁業種質鑒定評價與開發利用平臺,加強新基因資源的發掘利用,發掘典型物種、打造典型案例、服務典型區域,推動水產種質由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變。最后,對種質資源庫人才隊伍建設提出進一步要求和殷切期望,鼓勵更多的優秀青年科研人員投身到國家水產資源收集保藏與開發利用的偉大事業中來。

黃海水產研究所科研處處長劉志鴻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研處副處長劉永新分別對海洋庫和淡水庫2020年總體工作進行了詳細匯報,種質資源庫共建和參建單位負責人分別匯報了各自年度工作進展、經費執行情況及存在的問題、下一步工作計劃等。與會專家進行了質詢研討,對完善國家水產種質資源庫建設運行提出了建設性意見:一是,強調保藏對象的覆蓋度、資源信息的完整性、課題之間的協同性;二是,加強收集與保藏隊伍人才培訓,提升業務能力,更好發揮人才“第一資源”的支撐引領作用;三是,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加大種質資源引進工作,更好發揮對產業的服務和支撐作用。
為更好規范資源數據數字化表達,推動資源數據的整合、整理和匯交,實現種質資源庫信息化管理,會上還對海洋庫數據庫使用方法進行了講解和培訓。

國家海洋水產種質資源庫、國家淡水水產種質資源庫屬于科技部、財政部2019年批復的國家生物種質與實驗材料資源庫。國家海洋水產種質資源庫依托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牽頭組建,將打造由主庫、分庫、特色庫和數據中心組成的新格局,收集和保存的目標物種聚焦海洋經濟種、生態種、特有種、稀有種和瀕危種,將建成國際上種類最豐富、覆蓋范圍最廣、保藏數量達20萬份的海洋生物資源收集和保存中心,實現資源由分散管理向集中整合的轉變,推動我國由海洋生物資源大國向資源強國轉變。國家淡水水產種質資源庫依托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牽頭組建,覆蓋黑龍江、黃河、長江、珠江等內陸主要流域,保存類別涵蓋魚、蝦蟹、貝和水生植物等資源,保存形式包括活體、標本、組織、胚胎、細胞和基因等,將建立本底清晰、保存安全、標準健全、使用合理的淡水生物資源庫建設和服務體系,實現淡水生物資源保存技術體系和創新體系的標準化、高效化和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