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國家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決落實《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疫情防控期間堅決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加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全力守好水產品質量安全底線,為保安全、保穩定、保民生提供堅實的科技保障。
近日,山東省沿海部分地區有關食用海產貝類致甲型肝炎的傳言造成消費者對貝類質量安全產生疑問,導致貝類滯銷現象嚴重。為摸清貝類安全現狀,黃海水產研究所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貝類質量安全與營養品質評價崗位專家即刻組織國家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科研人員形成專題研究小組,迅速開展貝類攜帶甲型肝炎病毒排查工作。
研究小組克服了因新型冠狀肺炎疫情影響帶來的采樣困難和人員尚未全部返所人手不足等一系列難題,及時聯系威海、日照等貝類主產區的管理部門及企業,第一時間采集到代表性的貝類樣品,依托農業農村部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與評價重點實驗室技術平臺,對消費者關切的甲型肝炎病毒安全隱患分批次開展排查。結果表明,第一批次采集的牡蠣、扇貝、貽貝和菲律賓蛤仔等樣品中均未檢測出甲型肝炎病毒。


通過本次貝類安全風險隱患排查,黃海水產研究所水產品質量安全領域的專家們發揮專業優勢,在堅持科學性、確保安全的基礎上,回應了消費者的關切,為緩解貝類滯銷、幫扶貝類企業提供了科學的數據和有力技術支撐。由于貝類具有特殊的生理、生態特點,專家建議消費者在食用貝類時,應充分加熱,盡量不生食或進食未徹底煮熟的貝類,切不可貪圖一時的美味而忽略了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