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青島出版集團編輯出版的《商周刊》雜志刊登了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李彬的專訪文章——《一個水產科研工作者的10年堅守》,闡釋了黃海水產研究所科研人員在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的積極作為。
文章表示,李彬代表了我國一批將家安在企業、安在漁村中的水產養殖科研工作者,數年如一日地置身于生產一線展開技術攻關,他和團隊提出的集“抗逆新品種+環境調控+工藝優化”于一體的刺參池塘養殖高溫災害綜合防御技術,以新品種為基礎,提升養殖環境,優化養殖工藝,并配合不斷完善的養殖策略,解決刺參“夏天熬不過去”的養殖難題,這成為2019年農業農村部農業主推技術,基于此技術提出的海參耐高溫應急方案被農業農村部采納并以指導意見形式向北方三省一市主管部門發布,為突破海參養殖高溫災害瓶頸、實現產業二次振興做出了突出貢獻;經過10年辛苦選育,李彬作為技術骨干選育出的抗病耐高溫國審水產新品種刺參“參優1號”獲得農業農村部頒發的新品種證書,現已推廣到山東、遼寧、福建、河北等主產區,成為海參產業主養品種。2019年,李彬獲得“全國農村致富帶頭人標兵”榮譽稱號,這是共青團中央、農業農村部在農業領域和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授予農村青年的最高獎項。
李彬是黃海水產研究所水產科研人員圍繞鄉村振興行動,致力科技成果轉化和行業支撐服務的一個縮影,“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送進千萬家”是黃海水產研究所很多科研工作人員的座右銘,他們腳踏實地地為養殖企業解決生產技術問題,真正做到了心系產業、心系漁民。希望全所干部職工繼續以造福百姓的水產事業為己任,投身“三農”一線,在“鄉村振興、服務于民”的道路上“上下而求索”,為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