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上午,黃海水產研究所“北斗”號海洋漁業資源調查船(以下簡稱“‘北斗’號”)圓滿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享航次計劃2018年度項目渤黃海航次(航次編號:NORC2019-01)春季航次任務順利返航。黃海水產研究所資產條件處船舶管理相關人員到碼頭迎接“北斗”號返航。

在航次總結會上,李風賓船長對船舶海上運行情況進行了匯報;山東大學翟惟東教授代表航次搭載單位科研人員對海上工作完成情況進行了總結,對“北斗”號船員表現出的吃苦耐勞、勇于拼搏的工作作風及協助科研人員在取樣方法完善中表現出的專業水準表示贊賞,并對他們在調查中的通力合作表示感謝。

“北斗”號調查船自4月6日從青島啟航至5月8日返航,共分為2個航段,海上作業累積24天,航行3500余海里,先后完成了黃海、渤海海域100個站位的調查,包括底棲拖網站位31個,箱式采泥站位48個,浮游生物站位38個。完成了水體溫鹽深、溶解氧等參數采集;進行了水體懸浮顆物抽濾實驗,現場培養實驗,底棲生物、浮游病毒、微微型生物的豐度及多樣性鑒定等多項實驗;初步統計共獲得插管沉積物樣品36份,底棲生物樣品251份,營養鹽樣品331份,浮游生物網樣138個,大氣顆粒物樣品44個,以及1700個大氣顆粒粒子計數數據;為深入了解全球氣候變化及人類活動背景下,渤黃海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以及海洋生態系統變化提供了第一手的科研資料,并對沉積動力學、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和環境科學等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撐。

來自中國海洋大學、廈門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山東大學、天津大學、天津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以及黃海水產研究所等9家科研機構的31位科研人員共同完成本次調查任務。該項目首席科學家為黃海水產研究所單秀娟研究員,第一行段負責人為單秀娟研究員,第二航段負責人為山東大學翟惟東教授。

據了解,“北斗”近期的出海任務非常頻繁,休整2天后又要迎來新的調查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