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至16日,由黃海水產研究所為依托單位的中國水產學會水產生物技術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山大學承辦,黃海水產研究所、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海洋漁業科學與食物產出過程功能實驗室以及農業部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重點實驗室協辦的第九屆全國水產生物技術學術研討會在廣州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學林浩然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麥康森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研究員,中國水產學會學術交流處吳凡修處長,廣東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羅國武站長,中國水產學會水產生物技術專業委員會主任、黃海水產研究所陳松林研究員等出席會議。
中山大學張勇教授主持開幕式,中山大學水生經濟動物研究所所長何建國教授、羅國武站長分別致歡迎詞。吳凡修處長、陳松林主任委員分別代表中國水產學會和水產生物技術專業委員會致辭。陳松林研究員在致辭中表示,中國水產學會水產生物技術專業委員會成立于2008年,今年正值10周年之際,成立以來共舉辦了11次全國性學術研討會,包括9次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和2次中國科協學術沙龍,共吸引了來自海內外2000多名專家學者參會,在促進水產生物技術學術交流、科學普及、人才培養以及科技創新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已成為水產生物技術領域的品牌學術會議。
開幕式后,4位專家做了大會主題報告。其中,麥康森院士做了題為《魚類對蛋白質高效利用的調控機制》的大會報告,全面介紹了過去5年在魚類食性分化機制、營養感知關鍵信號通路、調控生長的關鍵內分泌因子以及脂肪代謝的關鍵調控位點等研究上取得的最新成果和進展;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作了題為《魚類育種生物技術—從基礎到應用》的大會報告,以鯽魚和黃顙魚為例,講述了魚類育種生物技術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的研究歷程,展望了魚類育種和種業的發展趨勢;何建國教授做了題為《虹彩病毒ISKNV致病分子機制與疫苗研制》的大會報告,闡述了虹彩病毒ISKNV致病與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陳松林研究員做了題為《水產基因組研究十年回顧與展望》的大會報告,系統回顧了過去十年我國水產基因組研究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在充分比較了國內外水產基因組學研究進展和發展現狀后,總結出我國水產基因組研究在過去10年實現了從2008年的全面跟跑到現在的跟跑、并跑和領跑并存的轉變,特別是在有些水產養殖動物和方向上我國已進入國際領跑行列, 并對未來5-10年水產基因組學及基因組育種技術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大會報告后,學術研討會分基因組資源發掘、重要性狀遺傳基礎、遺傳改良與種業相關技術3個分會場進行口頭報告交流,共有90多位專家學者及研究生做學術報告。
本屆學術年會吸引了國內各大學及研究機構的350多位專家及青年學者參加,收錄論文摘要160余篇,是水產生物技術領域的又一場學術盛宴,將為我國水產種業及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大會合影

4位專家做大會主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