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以下簡稱“海水魚體系”)2017年度年終總結和考評工作會議在福建省寧德市召開。海水魚體系首席科學家、黃海水產研究所關長濤研究員,崗位科學家、中國海洋大學麥康森院士等,綜合試驗站站長及團隊成員等160余人參加了會議。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科技與質量監管處處長王雪光出席會議,并代表行業司局主持了對首席科學家的考評。黃海水產研究所科研處副處長劉志鴻代表海水魚體系研發中心依托單位致辭。會議開幕式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研處處長方輝主持。
為加強與地方漁業、推廣等單位以及地方創新團隊的橫向聯合,發揮體系對產業的支撐與引領作用,會議邀請了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寧德市政府、寧德市海洋與漁業局有關領導以及山東省、河北省地方創新團隊專家出席會議并作致辭或交流,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大菱鲆分會會長雷東、石斑魚分會會長蔡春有、中國漁業協會大黃魚分會會長尤信鈴以及原鲆鰈類體系已退休崗位科學家和試驗站站長等10位體系顧問專家到會指導工作。
按農業部產業技術處的統一部署,在首席科學家的主持下,功能研究室主任、崗位科學家、綜合試驗站站長對過去一年開展的體系工作進行了述職和總結,并接受了體系全體人員的評價。各顧問專家和體系全體人員還就我國海水魚產業的發展、海水魚體系管理運行及下一步工作進行研討,達成了多項共識。考評結束后,體系全體人員參觀并調研了寧德綜合試驗站大黃魚苗種生產、成魚加工車間以及近岸傳統小網箱改造工程。通過會議交流研討,全體崗位科學家、綜合試驗站站長深刻認識到體系工作責任重大、意義深遠,表示將精誠合作,在工作上團結互助、學科間相互融合,共同完成好體系“十三五”重點任務,為我國海水魚養殖產業提質增效注入新動能。
2017年是原鲆鰈類體系擴容為海水魚體系后正式啟動運行的第一年,體系按照“綠色發展、增產增收、提質增效、富裕漁民”的產業發展定位實施本年度工作計劃,在重點任務技術研發與集成示范、前瞻性研究、產業基礎數據庫構建與優化等方面均取得重要進展。同時,積極組織應對產業突發問題,扎實推進跨體系工作和“提升產業競爭力科技行動”方案的實施,完成或超額完成年度計劃任務和考核指標。全年共研發新技術和新規程30項,新工藝17項,新產品16個,新品種2個,新裝備2臺;發表論文146篇,出版專著2部,授權國內外專利和軟件著作權33件,申請國內外專利51件,發布國家、地方、行業和企業標準11項,獲獎成果8項,驗收成果29項;培養國家和省部級人才14人次;科技服務130次,培訓技術人員和養殖大戶4300余人次。



